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热点话题>>

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 杨晶 罗筱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作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全面迈向内涵式提升的关键时期。会议深刻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科学认识城市发展所处的“两个转向”时代方位。在此基础上,自觉遵循规律、顺应“五个转变”的发展趋势,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系统性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这一部署,既是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党领导城市工作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经历深刻转型。要以历史主动精神科学研判,精准把握“两个转向”的时代特征:一是城市发展目标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向,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城市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向,更加依赖科技、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这“两个转向”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指明了前进方向。主动适应和引领这“两个转向”,是破解“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目标,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城市发展方式实现系统性、深层次的“五个转变”。

  向“以人为本”转变

  筑牢城市发展的价值根基

  西方城市化长期受资本逻辑主导,出现产城分离、公共性衰退、空间分异等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将人民性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群众的城市主体地位。通过制度设计超越资本逻辑局限,着力构建“人本导向”的城市空间秩序,深刻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由谁评价”的核心命题,确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准则。

  其核心的实践维度包括:

  其一,紧扣社会主要矛盾供给高品质民生,着力破解公共服务、发展机会、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其二,以共建共治共享凝聚城市治理活力,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治理体系,激发群众首创精神。

  其三,以人民满意度为标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围绕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核心指标,建立常态化民意调查和问题响应闭环,确保城市发展始终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

  向“集约高效”转变

  激发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动能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依赖土地财政和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紧张等诸多“城市病”。在此背景下,我们从发展哲学层面实现了深刻转变:不再将城市看作无限复制“工业机器”的外延扩张模式,而是把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秉持系统思维,重视遵循城市代谢平衡、循环再生、边界约束等基本规律。

  向“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转型,是应对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把握规律、引领变革的自觉实践。具体体现为:

  其一,空间结构转向精明增长,推进旧城更新与存量挖潜,在有限空间内精耕细作,再造活力。

  其二,资源利用方式迈向高效集约,推动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再生型”转变,构建资源闭环利用体系。

  其三,治理方式转向系统协同,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多方主体的优势,凝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力量。

  向“特色发展”转变

  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了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同质化问题,通过深入探寻规律,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创新赋能的内涵式增长模式转变。

  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新动能,引导城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定位,摒弃盲目追求规模或复制“风口产业”的惯性,聚焦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其一,产业定位突出细分优势,结合区域分工与产业基础,顺应新质生产力趋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与新业态。

  其二,空间形态彰显地域文脉,旧城更新保留传统肌理,新城建设融入地域风格,通过生态廊道与公共空间强化识别度,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功能。

  其三,文化传承塑造品牌认同,深入挖掘文脉民俗,塑造文化品牌,增强城市认同感与吸引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向“治理投入”转变

  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针对快速城镇化阶段“重建设、轻治理”导致的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以历史主动精神将治理投入提升到核心议程上来。

  其关键在于运用系统思维,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碎片化处置,向主动防控、全周期闭环管理跃升,具体变现为:

  其一,打造全流程智慧治理系统,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构建一体化平台,实现实时感知与动态研判,赋予城市“智慧大脑”。

  其二,构建全龄友好服务体系,立足居民全生命周期需求,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完善社区养老托育,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其三,筑牢全周期风险防控网络,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基础设施排查,完善应急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风险防控体系,稳固城市“安全底线”。

  向“统筹协调”转变

  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系统保障

  从10年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到本次会议部署“一个优化、六个建设”,深刻彰显出“一以贯之”坚守根本遵循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命题的历史主动性。

  “一以贯之”体现于理念与方法论的延续性。一是坚守“人民城市”本质属性,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始终;二是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破解权责模糊、职能交叉难题。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担当。面对空间优化、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等新要求,一是积极构建更系统的支撑体系,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各领域;二是推动机制保障升级,通过提高政策协同性、增强执行力、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升干部素质等措施,为统筹协调提供坚实制度支撑,确保城市发展始终沿着高质量轨道推进。

  作者单位为苏州城市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