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热点话题>>

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路径

  □ 包启挺 毕晓佳
 

  作为精细化理念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实践,城市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城市治理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城市中人的发展。做好顶层目标牵引、服务载体支撑、重点任务带动、体系能力保障,探索更易感知、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

  精补短板细强弱项

  精治惠民体现了城市管理工作布局和重心的变化,需统筹考虑政府管理的短板弱项和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握症结、靶向突破,突出施策精准、惠民有方。

  ●聚焦体系能力短板,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制度建设。

  目前,城市精细化管理总体上处于分散发力向系统合力转变的重要时期,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短板,一些举措落实不到位或后劲乏力,加之管理事项呈现出交叉、融合的阶段性特征,急需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动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势能”。

  要克服职能边界模糊、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等传统问题,构建高位统筹、多跨协同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城市管理高位管理机制,健全指挥调度体系,建立日常督导和联席会议制度,系统落实各项工作。

  ●聚焦基础管理弱项,完善一系列有规范的标准应用。

  城市管理正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精细模式加速演进,标准化意识不强、行业管理硬约束不够、管理要求缺乏规范性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管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管理标准与发展目标的内在联系尤为密切,加快完善标准规范,让行业管理要求得以迅速扩散、落实,跨领域管理需求的对标衔接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形成创新动力和竞争优势。

  要兼顾技术、管理和考核三个方面,建立综合适配的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细化管理标准,逐步实现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领域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注重业务板块有机衔接,结合指标衡量标准的适配情况,推进标准的优化更新。将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纳入业务考核,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评估现有标准导则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产出及影响。

  坚持需求导向

  立法执法惠及民生

  法治亲民体现了城市管理工作尺度和方法的变化,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疾难题,立法以民生为先,执法刚柔相济,突出实在管用,融入群众。

  ●聚焦法规体系构建,提升立法理念与需求的匹配度。

  随着城市管理分工逐渐细化多元,城市管理具体领域的专门立法有所增加,但相对零散且存在交叉。以立法为先导,着眼管理手段无法解决的重点问题,系统研究城市发展深层问题,才能回应好城市发展新趋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从理念到制度的法治转型。

  要通过地方立法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执法效力。充分运用好地方立法权,解决城市管理立法碎片化与执法集中性之间的矛盾。注重在细化和补充上位法上下功夫,着重解决行业管理中缺“法”制约的问题。从“小切口”入手,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立法修法全过程,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

  ●聚焦执法效能提升,善于创新城管文明执法方式。

  城管执法内容庞杂、矛盾复杂多变,作为城市管理的“末端环节”,城管执法不仅要照章办事,更要以人为本,强化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的协调性。要更新执法理念,转变执法作风,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多元场景中亲民执法。

  执法过程与结果要注重人民群众的感受,在意人民群众的评价。坚持换位思考,置管理于执法之先,多用柔性执法、提升执法关怀。全面增强清风廉洁自律意识,从源头上建机制,防范执法廉政风险,确保执法适用法律条款准确,自由裁量合情合理。定期开展面向服务对象的交流活动,增强城市管理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与理解。

  坚持目标导向

  夯实数智民生底座

  智治近民体现了城市管理工作节奏和模式的变化,通过数字思维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协同,让群众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突出流程再造、机制创新。

  ●聚焦群众关心关切问题,探索“细胞级”精细治理。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来源与方式更加丰富,城市管理部门作为数据交互汇聚的重要节点,围绕社情民意感知的热点内容,在数据互通互融中实现价值创新至关重要,推动数据可见、可懂、可用,打通城市“末梢”治理路径是关键。

  要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需求,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口,深化感知体系和应用场景建设,形成广覆盖、广应用的智治氛围。坚持“需求引领、多元驱动”,建立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共建、多体系支撑、多资源共享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积极提供平台,推动数据共享,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为穿透式管理和高价值反哺创新提供条件。

  ●聚焦事项响应高效触达,分类推进常态治理扁平化。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综合考虑城市管理领域各个系统间关系,推动资源、管理和服务向基层下沉,全面提升响应能力,需要以网格化管理作为基础,完成管理事项、海量数据和系统模块的分类统筹,推动实现从多维贯通到体系融合的创新突破。

  要加快人、地、物、事等多要素下沉网格,同步推进管理规则入格,实现网格内业务和数据循环联动。提升基层单元的应用能力和获得感,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反馈,减少碎片化管理消耗。统筹基层力量在网格化体系内“组团式”服务,强化“多元入格”的应用支撑,推动基层治理关口前移。

  坚持效果导向

  常态发动长效共建

  共治利民体现了城市管理工作方式和动力的变化,通过加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关联互动关系,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打造多元共治良性生态,突出党建引领、共同缔造。

  ●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加强多元主体之间共治互动。

  城市管理内容丰富、群众需求多样,如果不能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或无法体现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将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打造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有效共治。通过进一步明晰权责、协调分工,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合作互动关系,推动形成发展共赢的治理生态。

  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着力点,重新定位多元主体间关系,协调发挥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基础作用。通过搭建参与平台、打造赋能载体,激活社会组织、居民的参与热情,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发动起来,向多元主体开放城市管理的参与空间,探索互动路径,提升共治质量和效益。

  ●聚焦多元共享成果,持续指导多元共治拓展实践。

  既要充分相信群众智慧和多元力量参与,也需要多元主体切实担负起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全面推动城市管理领域多元主体的公共价值塑造、共同缔造成果共享,结合城市精细化管理重点任务,打通多元主体治理交叉地带,完善机制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要广泛吸收多元力量参与共建共享,让多元主体有序发声、协同发力,通过试点先行、项目带动、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服务为纽带,扩大群众参与面,以民主议事制度为依据,规范多元主体参与行为,让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坚持价值导向

  精心引导精准服务

  德治信民体现了城市管理工作要素和深度的变化,城市管理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持与时俱进、主动吸收,突出开放引导,向前一步。

  ●聚焦群众获得感提升,建立与民互信沟通长效机制。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提升群众感受,做好主动发现、靠前沟通是关键。围绕城市管理工作具体实践,挖掘好做法、新路径,完善深入基层与民沟通的协调机制,不断提升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紧紧依靠人民抓好工作落实。以城市管理部门与社会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配合,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过程高效和结果满意。

  要多载体推进与民互动,让城市管理力度和温度的提升触达百姓心里。扩大城市管理为民事项的宣传覆盖面,将群众实感体验贯穿于城市管理成效宣传之中。以群众获得感为牵引,要善于把握创新性、示范性工作的互动属性,多问群众感受,打开群众“话匣子”,回应群众需求。常态拓展沟通渠道,全面准确传递政策意图,加深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促进群众自觉认同、自愿合作。

  ●聚焦城市管理关键小事,建立服务群众的运行机制。

  城市品质的提升是城市管理者与广大群众合力共创的结果,要强化精准思维,把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问题和矛盾理清、吃透在决策之前,基于认同、信任、共识,提升群众的共同价值感受,营造暖民心、集智慧、促合作、赋能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氛围。围绕解决关键小事,将相对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提升群众内心对城市管理工作认可度。

  要增强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立足主责主业,微观切入、总结规律,集中破解高频共性难题,提出系统性的综合对策和行动指引,培养城市管理部门的公信力。紧盯关键小事深入调研摸实情,多方联动强监督,定期跟踪重评估,做到层层设计、整体推进。因势利导打破城市管理的部门壁垒,完善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打造群策群力兑现人民群众美好向往的良好局面。

  城市精细化管理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核心在于与民同心。坚持人民至上,同心同行,以“五治为民”的系统合力,夯实和拓展从价值理念到生动实践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路径,抓牢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整体治理韧性,可持续地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

  作者单位为北京民生智库大数据信息技术研究院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